——“关注三北、精彩回眸”系列报道之三中国绿色时报8月12日报道世界上绝大多数沙漠祸起人类滥伐森林,而沙漠又以蛮荒、灾难回报人类三北地区分布着我国的八大沙漠、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,总面积达148万平方公里,约占全国风沙化土地面积的85%,形成了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。风沙使三北地区灾害频发,粮食减产,人民生活艰难。生态灾难的消除只能靠恢复生态来解决。
三北工程拉开了以植树造林为中心的人沙之战,它是人类为拯救自身而进行的自觉选择,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生态救赎。治贫必须治沙,治沙必须改善生存环境。
治沙脱贫致富,成为这场世纪之战的重中之重。32年来,三北工程采取封、飞、造相结合的办法,营造防风固沙林561万公顷,使30多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得到治理,1000多万公顷严重的沙化、盐碱化草原、牧场得到保护和恢复,在沙区新辟农田牧场1534万公顷。三北人造林开挖的土方量是筑造万里长城土方量的75倍,栽种的树木单行排列可绕地球3750圈。在这场艰苦卓绝的人沙之战中,造就了一大批以石光银、牛玉琴、王有德等为代表的英雄模范,培育了陕西省榆林市、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等先进典型。
从英雄的事迹中,从典型事例中,可以清晰地看到三北工程对三北地区生态面貌改善、经济发展、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。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,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,毛乌素沙地风沙区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8%。
像三北地区的许多地方一样,当地群众与风沙的抗争从来也没有停止过,然而绝大多数情况是屡战屡败,屡败屡战。1978年以来,榆林市通过实施以三北防护林为重点的林业工程,林木覆盖率由12%提高到30.7%。全市860万亩流沙有730多万亩得到了固定、半固定;沙漠腹地营造起万亩以上的成片林165块,建成了总长1500公里的长城、北缘、环山、灵榆四条大型防护林带;滩川塬涧地区受风沙危害的150万亩农田全部实现了林网化,初步形成了带片网、乔灌草相结合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。
榆林市把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与提高农民收入相结合,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。以木材蓄积和经济林为主的木材、林果、薪炭林产品使林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0.8亿元增加到近10亿元,农民年人均林业收入由每年的20元上升至264元;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,以防护林为保障,榆林市北部沙区初步形成了以灌溉农田为基础,粮、油、菜、肉、蛋、奶为主导产品的新格局,农林工副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正在形成。
如今的榆林,千里风沙线上已是林茂粮丰、花果飘香。生态环境在变,经济条件在变,人们的观念在变。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的深意尽蕴其中。
从1999年到2004年的5年间,陕、甘、宁、蒙、晋、冀6省(区)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的历史性转变,与1999年相比,沙化土地净减少7921平方公里。重点治理的毛乌素、科尔沁两大沙地实现了根本性转变,已进入了改造利用沙漠的新阶段。据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,依托沙地资源和工程带动,三北地区共发展特色林果业基地400万公顷,年产值300多亿元,成为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宁夏、新疆等省(区)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。
三北工程突破了过去被动的以防和治为主的技术方案,提出了综合治理的思路,在生态治理过程中积极探索和找寻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发展路子,不断创新和活化林业机制,逐步形成了适合自身特点的治理模式。把植树造林与发展地方经济、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,变要我干为我要干,调动了群众造林的积极性。实现了在防沙治沙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。三北工程开辟了一条条治沙致富的成功路径,留下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历史绝唱,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。
三北人说:照这样走下去,三北地区的沙漠将越来越驯服,沙漠正由国家的生态包袱变成沙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财富。
本文关键词:乐鱼·体育官方网站·官方网站,网页登录入口
本文来源:乐鱼·体育官方网站·官方网站-www.iv8d.com